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009的文章

莫拉克颱風翻起國民黨的舊帳

莫拉克颱風重創高雄縣甲仙鄉,當地小林村傳出全村遭土石流掩埋,全村1313 人中約4、500戶居民生死不明,...山裡的情況非常慘,小林村第9 至18鄰完全被土石掩埋,包括小林國小、中華電信機房、衛生所都不見了,約有600人可能遭活埋。(聯合新聞網、聯合晚報綜合報導) 這裡就是二十年前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的石灘上,新約教會的牧師向我展示他們臨時棲身之所「出埃及號」,後面就是他們的聖山 。( 陳曙光攝 高雄  甲仙 1983) 看到有關新聞報導,相當關切,回憶二十年前自己身處小林村的石灘上,為新約教會的牧師拍照的情景,當天下大雨經過幾番崎嶇折騰,才來到河灘上的帳棚,我們是被邀請報導他們受到政府迫害,事實上他們是宗教狂熱,言論偏激,首先是洪牧師自稱是上帝的先知,說神啟示他錫安山就在小林村山上,由於「朝聖」頻密,多外地人出入,引起情治單位注意,認為是勾結外國勢力,用宗教掩飾攪政治活動。1980年以土石流危險等理由趕他們下山,之後八年新約教會和國民黨之間發生許多仇怨。 http://home.zion.org.tw/zion/chinese/musee/musee_03_timeline.html 今次風災民視利用「錫安山」對國民黨的仇恨,大肆攻擊馬英九政府不力。 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b0WKBvJ38xo 但此報導明顯是舊資料拼湊,幸災樂禍地,好像是「錫安山子民」才有救,網民劣評如潮。其實網民和我一樣,最關心災民是否全都能安全撤離。 象徵聖經故事摩西要帶領子民返回家園。 發佈文章

政治發燒 - 街頭群眾

台灣民主運動在1977年以後開始組織化的發展,歷經了1979年政府對美麗島事件的鎮壓,加深挑戰執政當局的反對運動不斷發展,1986年民主進步黨成立,由1987年解嚴、1988年蔣經國去世, 到國民黨的李登輝時代,2000年政黨輪替,是一段快速的政治發展過程。在這階段內,大量興起了政治性街頭群眾活動事件,不管親藍親綠,全島陷入政治發燒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陳曙光攝 台灣 台北 1986) 解嚴前後,大量衝突性及抗爭色彩較強的示威、街頭群眾活動, 全島陷入政治發燒。 (陳曙光攝/台北1986) 1986年黨外人士發起五一九行動,反對戒嚴統治,與警方抗爭僵持達十二小時。我與不少記者同業困在封鎖區,挨餓淋雨,還互相拍照留念。 (陳曙光攝/台北1986) 示威人士只准離開,不准進入,戒嚴封鎖步步進逼,收窄圍堵。滂沱大雨造成肅殺的光影。 (陳曙光攝/台北1986)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反共愛國陣線由退伍軍人組織,支持政府以國安法取代戒嚴,「六一二」與黨外人士發生衝突。 (陳曙光攝/台北1986)

政治發燒 - 執政者影像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台北市八德路上的蔣介石像 蔣介石政府遷台後,大大小小的選舉,由地方村里長、鄉鎮市長、鄉鎮市民代表、縣市長、又有縣市議員、直轄市議員、省議員、立法委員,除了國大代表,正副總統,只要有戶籍皆可投票直選。全年幾乎每天都有選舉活動,由於直接影響民眾自身利益,全民都積極參與,形成特異的選舉文化。(陳曙光攝  台北1987) 1987年林洋港當選台灣省司法院院長 , 交接儀式中 助理端著沉重的印鑑。 一次施政報告的前夕, 院長和幕僚都被受壓力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一次植樹節活動前夕, 軍方在陽明山植樹區進行安全檢查, 準備政要蒞臨。 一九八八年台北大地震發生後, 市長許水德和工務局局長循視一處出現裂縫的警察局, 天災大地震是否意味政治大地震 - 有官員要人事調動?

立法院生態

朱高正 認為在 國民黨 獨裁時期,反對黨為有效監督,必須採取極端的手段;溫和的問政方式,無法有效推動民主發展。(陳曙光攝 台灣 台北 1987 ) 80年代開始,採訪立法院的新聞,可謂緊張刺激,立法院裡外都鬧哄哄的,議事廳有激烈的爭拗,甚至大打出手,外面則不斷有請願和示威,嚴重的要出動防暴警察鎮壓過激的騒亂。黨外立委康寧祥,尤青,謝長廷言詞都很激烈,而說到火爆動粗,民進黨的 朱高正 可謂開先河者。 「以 暴力問政 風格而聞名,曾多次捲入立法委員互毆事件。」 「 朱高正 與趙少康發生激烈扭打,一群立委蜂湧而上,拳打腳踢、打起群架。」 這是大眾對他的印象。但是本人親身在現場的觀察,他很有他自己一套,傳媒實則很多時候是不自覺地被他牽著走,他總有辦法讓自己出位,成為新聞焦點。 由於當時報禁,黨外新聞都被封殺,只有無黨派的自立晚報,有些許黨外消息,由於晚報截稿時間約早上十一時左右,所有吵鬧都在早上十至十一時左右發生,其他時間,大家相安無事,甚至私交不錯。 朱高正 在政治方面,學識淵博,輪到他發言或搶到咪,都會滔滔不絕,深入淺出的為老立委上政治課。 為求見報,扭打的情況愈演愈烈。當年的情況,傳媒大多受國民黨操縱,而旨在醜化民進黨的傳媒要負最大責任。 由於立院不再改選,老立委任職到終老,形成 萬年國會 ,眼矇耳聾的老立委都是舉手黨,增補的幾位黨外立委又怎能敵得過數百的國民黨立委。老立委慢慢凋零,曾經每星期都有老立委離世的悼念活動,形成一種立法院生態。(靈感來自於我的老友 楊永智 86 年出版的 國會生態學 ,見證了歷史,很懷念當年一起衝鋒陷陣的日子。) 90 年代立法院的資深立委全數退職,並全面改選,今日共有 113 席立法委員, 任期4年。但在議場扭打依然不斷發生 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接近晚報截稿時間, 朱高正 為凸顯 萬年國會 的不合理而發難,看來年邁的立法院院長 倪文亞 阻止不了這場 立委鬥毆 。尤青等三位民進黨立委上台勸解,其他國民黨立委亦蜂湧而上,朱高正的眼鏡掉了,而本人為搶鏡頭,衝了上桌面,介入了這場戰爭。 朱高正 在政治方

大學改革

香港人爭取民主,可以取經台灣經驗。留台工作期間,見證了台灣政治翻天覆地的改變。二十多年前蔣經國時代,一直定為戒嚴時期,沒有言論集會自由,批評國民黨的作家多被監禁,傳媒都是政府的喉舌,由黨操控。作為一個攝影報導專業,看到影到很多事實,但不可能發表。因為有報禁,黨禁,長期的壓制,產生很多扭曲畸形的現象,所有民主運動,異見人士都通稱黨外份子。 教育方面, 當時台灣的教育亦離不開黨或軍的色彩,支配學生的制度。除了本地的男丁,就是香港過去讀書的僑生,暑假也都要留台去當兵(接受軍訓)。 80 年代台灣大學的學生有多次學運,有學生遭開除,或記過處分。 1987 年台大學生 511 「自由之愛」是大規模學生抗議,呼喊著「教官退出學校」、「還我學生權」、「還我自治權」等口號。 這次學運,不只台大學生會普選了會長,教授們選舉了校長,全體立法委員都由公民選舉產生,直轄市長由公民選舉產生,總統也由公民選舉產生。這些翻天覆地的改變,都在短短二十年發生了。(陳曙光攝 台灣 台北 1987 ) 80 年代之前台灣的教育亦離不開黨或軍的色彩,西湖工商學生在帶領蔣介石紀念活動。 在台下一眾校長老師向蔣介石遺像呼喊口號。 1987 年前的 3 月 24 日六十多名台大學生組成 大學改革請願團, 到立法院請願, 要求「政治校長撤出校園」、「(軍方)教官退出學校」、「全面修改大學法」等。 1987 年的 5 月 11 日,一群學生忙了好幾天,辦了一場未經核准的活動,叫做「 511 台大學生日」。學生的抗議標語,呼喊著「要求普選」、「還我學生權」、「還我自治權」等。

路漫漫兮民主之路

昨日七一遊行,民主團體的訴求在爭取普選及不滿政府的施政。其實二十多年來,民主鬥士為香港人爭取民主,他們走上街頭,遊行示威,絕食抗議,組黨,進入議會抗爭‧‧‧可以做的都做了,但始終未能進入政權的管治核心,令人覺得無奈,看來民主之路仍然遙遠。 (陳曙光攝 香港紅磡 1989 ) 民促會發起「全民投票,決定政制」簽名運動 -號召全港市民在八八年十二月卅一日和八九年一月簽名,要求在基本法定案之前,在香港進行一次全民投票,以決定未來香港特區的的政制。李永達、劉千石、張文光和楊森等在紅磡體育館前集會準備送簽名上京。 前排的學生正進行著「為民主絕食」。 香港人爭取民主,可以取經台灣經驗。 八十 年代在台工作期間,我見證了台灣政治翻天覆地的改變‧‧‧

1997年7月1日解放軍進城

1997 年 7 月 1 日凌晨,雨下得愈來愈大,雷電交加,大批 解放軍的裝甲車 陸續駛進香港。 (陳曙光攝 香港 上水1997) 為要見證歷史的瞬間,97年6月30日夜晚冒著雨,連同其他報社記者,趕到上水,加入歡迎 解放軍進城 的行列。有當地鄉親,有學校發動的學生,儀仗隊,打鑼打鼓,好不熱鬧,他們揮舞著新登場的特 區旗 幟和五星旗。凌晨,雨下得愈來愈大,雷電交加,大批 解放軍的裝甲車 陸續駛進香港,一個政權和平的移交,一夜之間變天了,我和一般老百姓一樣,需要時間去調適。 滂沱大雨造成一輛軍車因追撞而拋錨,由警車協助拖走,最慘是身上的 攝影器材 都泡湯了。(1997 攝) 滂沱大雨造成一輛軍車因追撞而拋錨,由警車協助拖走。 一位女孩把國旗當作頭飾。

駐港部隊 解放軍vs啹喀兵

最近和朋友到昂船州參觀一年一度解放軍駐港海軍基地開放日, 想起十二年前的往事‧‧‧當年,97年7月1日,駐港部隊第一艘軍艦就是駛進這個基地的港灣.回想當天解放軍進城, 因工作關係, 我有機會到邊境迎接,還記得雷電交加,淋濕全身, 攝影器材都泡湯了. ( 陳曙光攝 香港2009) 翻開我的舊作,1997年香港回歸前,我曾為電視台拍攝啹喀兵在邊境堵截非法入境者的工作。來自尼泊爾的僱傭兵,他們英勇善戰的形象,半個世紀以來默默保衛著香港, 是當年駐港英軍的主要部隊。 ( 陳曙光攝 香港 羅湖1992) . 一九九七年前,在邊境田野的後面, 已能清楚見到深圳的高樓大廈。(1992 攝)

回歸前參觀英軍的軍犬訓練

位於新界邊境禁區內的軍犬訓練基地 九七年回歸前採訪英軍一系列的活動,其中軍犬訓練是很多人都感興趣的。地點位於新界邊境禁區附近的軍犬訓練基地,營內設施齊全,大多數是華藉英兵,軍犬主要是德國牧羊犬,他們配對好之後,就成為最佳拍擋。 為了方便我們拍攝,他們表演了跳欄、緝毒、搜尋炸彈、攻擊人犯等,都讓人留下深刻印象。(陳曙光攝 香港 新界上水1992) 例行的檢閱,場面壯觀。 主要是訓練過的德國牧羊犬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他們配對好之後,就成為最佳拍擋。 攻擊假想敵人,相當逼真。

消失的調景嶺

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四處飄揚,這裡不是台灣,是已經成為歷史的香港 調景嶺 。 (陳曙光攝 香港  調景嶺 1995) 回歸前,聽了很多關於 調景嶺 充滿傳奇的故事傳聞,如「吊頸嶺」,「小台灣」,夜不閉戶,守望相助等等‧‧‧調景嶺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,它是1959年國民黨徹台後,香港政府安置一些滯港的國民黨老兵的地方。居民大多是退伍軍人,也有政界與學界人士。他們自力救濟,創出一片天地.。九七大限臨近,預料其國民黨色彩太濃,或因政治的緣故,調景嶺這地方有一天定要遭清拆的,於是像朝聖一樣,從筲箕灣乘坐往來鯉魚門的渡輪,來到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四處飄揚的調景嶺,感受一下調景嶺的黃昏,一個悲情小鎮的風貌。 地標是由國民黨元老谷正綱題字的香港調景嶺中學。當年調景嶺是個荒山,只有調景嶺中學所在這塊平地,稱為大坪,就是調景嶺的中心,所有活動都在這裡舉行。最早是 Rennie's Mill,傳言 Rennie 在此處吊頸,因而得名「吊頸嶺」,後改為諧音的「調景嶺」。 九六年調景嶺終於被清拆,回歸後的今天,原地已建成彩明苑,都會駅等高樓大廈,當日的碼頭現在已經填海。步出調景嶺地鐵站,連一點歷史遺跡,都已看不見,只能留在回憶裡,隨著歲月淡忘。 早期居民主要依賴往來筲箕灣至鯉魚門的渡輪,在這碼頭上岸。 (陳曙光攝/香港 1995) 夜不閉户,守望相助,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。 國民黨老兵 被香港政府安置在這個地方,自力救濟,創出一片天地。 (陳曙光攝/香港 1995) 居民大多是退伍軍人,也有政界與學界人士。馬英九也在這裡出生,後來不足周歲就隨父母移居台灣。 (陳曙光攝/香港 1995) 拍攝當天有位小女孩在棄置的消防局前號啕大哭,她是否也為家園將要被破壞而感傷?十九年後的妳,還記得嗎? (陳曙光攝/香港 1995) 由國民黨元老谷正綱題字的香港調景嶺中學。 (陳曙光攝/香港 1995) 當年調景嶺是個荒山,只有圖中調景嶺中學所在這塊平地,稱為大坪,就是調景嶺的中心,所有活動都在這裡舉行。 最早是倫尼麵粉的廠房Rennie's Mill,傳言麵粉廠倒閉後,倫尼在此處吊頸自盡 , 因而得名「吊頸嶺」,後改為諧音的「調景嶺